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或改变大脑微循环
廖群等:疫情以来世界经济的下行、动荡及分化作者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天启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中国经济评论》杂志2022年第28期。虽然疫情仍在持续,疫情结束后经济将更快地复苏,但复苏的力度如何,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能否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目前仍不确定。……
学界并未确认新冠有后遗症,但出现了“长新冠”
学界并未确认新冠有后遗症,但出现了“长新冠”新黄河11-2411月23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2日广州已启用19个方舱医院,累计出舱1.1万余人。这批出舱人员还有传染性吗,会复阳吗,会有后遗症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做出了解答。出舱人员基本……
重大发现!宇宙会思考
重大发现!宇宙会思考亚太日报资讯前天亚太日报 冬雨最近,科学网站Existential Physics的Sabine Hossenfelder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宇宙可能像人类的大脑一样,是会思考的。以下是他的文章摘编:我们的宇宙包含大约2000亿个星系。这些星系不是均匀分布的,在引力的作用下,它们聚集成星系团,而这些星系团又形……
宇宙揭秘:万物都有质量,但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宇宙揭秘:万物都有质量,但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宇宙探索我们经常称自己的体重:体重终于来到140斤(70千克)以下了,减肥成功!你的体重是70千克,也就是你本身的质量是70千克。但你有没有想多,所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质量是如何产生的?你可能会反驳,对这种问题不屑于顾:质量就是质量,是物体本身自带的属性。你说得没错,但回答得太笼统,而科学需要更严……
人类史开天辟地首揭秘:人生苦难竟然从“我”开始
人类史开天辟地首揭秘:人生苦难竟然从“我”开始感知主义者从呀呀学语到能够接受语言和能够运用语言开始,自己“我”的意识在语言中建立并逐渐增加,我开始以自己为中心活动,抗拒大人们的管教,用哭闹或迎合,甚至学会了说谎,拒不承认某些错误是自己犯下的,以此躲避惩罚。这时候,年幼的我不但要学习怎么以我来存在,还得接受“我”存在的生活方式。这就……
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秋叶翁05-24l>中国有句俗语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的人员愿意在一起,无形中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群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生活经历和学识接近的人常在一起交谈喝酒,把酒言欢,毫无违和感。他们的谈话彼此相近,相互之间都能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包含什么样的道……
后疫情时代科技点亮大国外交
科技点亮大国外交:走出“咖啡+走廊”外交,放眼后疫情时代2022年 1月 21日 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由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主持召开(图片由Jeff Tollan及新西兰亚太经合组织提供) 外交官的工作往往可以概括为“咖啡外交”和“走廊外交”。在重要合作达成和全球性峰会宣布……
2021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发布
!决策与信息杂志6天前2022年2月28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任务采用了「气动减速-伞降减速-动力减速-着陆缓冲」四级串联减速技术路线,建立了设计迭代改进流程……
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其本质关系着能否通向最终的宇宙至理
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其本质关系着能否通向最终的宇宙至理中国科协02-23能打开这篇文章,说明你肯定对量子力学有所了解,或者说比较感兴趣。量子力学非常诡异,甚至很多现象都违反我们的直觉和生活经验,以至于很多人无论如何不相信量子力学。但不可否认的是,量子力学带来的科技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激光扫描仪,手机中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