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后来又是科技战,金融战,为了抵抗美国的猛烈攻击,我们的“国家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代价?非常辛苦!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队”,我们基本上只能缴械投降。
一些人为什么会主张私有化?为什么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为什么要反对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别看他们说得天花乱坠,说到底就是鼓动富豪权贵侵吞我们的国有资产,瓦解我们的国家队,让欧美资本对我们各个击破。
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要么是国家队创造出来的,要么是得到国家队的强有力的帮助,要么受益于我们的有效的产业政策。无论是特高压输变电,高铁,大飞机,还是新能源产品,无不如此。
他说,如果我们实行私有化,一切听从市场,取消产业政策,我们一定会沦为欧美资本的附庸,任凭欧美资本宰割,一定会回到“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时代,随时被人卡脖子,喘不过气来,根本无力反抗。
他们大力攻击我们的国有企业,说我们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贪腐盛行。不能说我们的国有企业没有问题,确实需要改革,但改革的方向肯定不是私有化。民营企业当然重要,民营企业家当然伟大,但你知道联想,恒大等一众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捞了多少钱吗?你们知道他们的钱在哪里吗?我相信,如果国家和人民有困难,他们更可能逃之夭夭。
我们都有点震惊,觉得他说得太极端了一点,想想又不是没有道理。
清朝末期,有这么一位大佬叫伍秉鉴,人家可不是一般的有钱哦,连美国的福布斯都是他的干儿子呢。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大债主,连美国的铁路、证券和保险都有他的投资。那时候的外媒啊,都叫他“天下第一大富翁”。在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出了1000年来世界最富有的50人,伍秉鉴竟然和比尔盖茨一起上榜了,这得多牛啊!
伍秉鉴这人啊,性格挺复杂的。他家族是朝廷认定的官商,但清廷后来老是不给面子,总让他家出钱赔给洋人,比如鸦片战争那会儿。而且啊,他还跟犹太财团关系挺好的,一起卖鸦片赚钱。
林则徐对伍秉鉴是深恶痛绝,他不仅要求伍秉鉴交出鸦片,还希望他出面,说服犹太财阀们也交出鸦片。可是,洋人哪会听伍秉鉴的呢?所以,伍秉鉴只能无奈地跪在洋人门前,苦苦哀求他们交出鸦片。那为啥林则徐没有对伍秉鉴家族下狠手呢?那是因为伍家可是官商,是朝廷指定的对外贸易公司,得靠他们赚外汇呢。所以,虽然林则徐对伍秉鉴很不满,但也得忍着,不能轻易动他。
伍秉鉴在清末那会儿啊,就像块夹心饼干,里外不是人。他就琢磨着得找个出路,就寻思着移民去英国。他给那些犹太财阀写信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些信啊,到现在都还在国外留着呢。
可犹太财阀就是没答应他的请求,说白了,他们觉得你留在大清朝才有用,能当个财富搬运工啥的。你要是真去了英国,不就成个普通养老的老头了吗?那谁还稀罕你啊?
清朝政府因为鸦片买卖这事儿,对他家真是态度多变,一时一个样。没钱赔给外国人,就给他扣上汉奸的帽子,然后找他捐钱。到了1858年,英国人看不下去了,觉得清廷这么抢下去,自己啥也捞不着了。于是,他们就宣布把东印度公司国有化,直接把伍秉鉴在那儿的股份给抢了个精光。
抢光以后,清廷啥都没了,英国人一看清政府没啥动静,立马就搞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伍秉鉴在晚年时,把自己剩下的生意都交给了义子福布斯,这福布斯后来成了美国铁路界的大佬。第二年,伍秉鉴就在又气又伤心的情况下离开了人世。
伍秉鉴这个名儿,可能咱们中国人听说的不多,但他在英美两国可是名声大噪,大家都夸他是个商业上的天才。不过啊,被犹太财阀们表扬可不是啥好事儿,就像西方总爱夸曼德拉和特蕾莎修女似的,背后肯定有啥好处他们才这么干的。
要是好处只能得到一半,那就得做好被表扬一半和挨骂一半的准备。缅甸的昂山素季就是个例子,她前半辈子因为推动民主,被西方赞个不停。可后来她想和中国搞好经济关系,西方就立马翻脸,骂她是独裁者,还把她送进了监狱。这世道,真是让人看不懂啊。
《广州十三行》这部电视剧里,伍秉鉴被刻画得像个民族英雄似的,形象还挺正面的。不过啊,这电视播了之后,大家对伍秉鉴这个人物形象吵翻了天。他是汉奸买办呢,还是民族英雄呢?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伍秉鉴跟胡雪岩可不一样,胡雪岩这个人比较简单明了,他一直都是爱国的。可惜啊,他卷进了政治斗争,还被洋人给坑了一把,最后搞得破产了。不过啊,不管咋样,胡雪岩这个人始终是值得敬佩的。
伍秉鉴这个人吧,挺会搞平衡的。他家接了朝廷的外贸任务,但朝廷剥削得太狠了,为了自保,他就花钱买了个三品官的位子。同时呢,他跟洋人也打得火热,给自己留了好几条后路,总觉得后路多就安全。这家伙真是挺会玩的,啥招儿都想得出来。
洋人特别看重伍秉鉴,给他捧得很高,什么好听的词语都往他身上砸。主要嘛,还是因为伍秉鉴这个中间人能帮犹太财团挣大钱。那清廷这边呢,心态挺复杂的。他们一方面想让伍秉鉴和洋人做生意多捞点钱,另一方面又特别提防他,生怕他搞出啥幺蛾子。说白了,就是“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这种心态。
伍家成为“官商”这事儿得从他老爸说起。那是在1757年,清政府说了,以后咱就只让广州一个地儿跟外国人做生意。等到1783年呢,伍秉鉴他爸伍国莹搞的那个“怡和行”,就被官府给选上了,成了十三行里的一员。再后来,1801年那会儿,32岁的伍秉鉴就接手了他爸的“怡和行”,继续干这行当。
早些时候,英国那边主要就是做茶叶买卖,运到中国来的白银可都是实打实的利润。但问题在于,英国那边没啥中国真正需要的东西。为了搞平衡,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开始强行往中国运一些其他的货物。可是啊,这些货在中国根本卖不动,大家都不怎么喜欢。结果呢,广州这边好多商行都因此倒闭了。
伍秉鉴之所以能在那时候活下来,主要就因为他胆子大,敢给人做“担保”。那时候有个“保商”制度,就是如果官府查到外国商人走私鸦片,那给他们担保的本地商人也得一起承担责任。伍秉鉴这人就是敢冒险,富贵都是拼出来的。那时候英国人为了填补贸易上的亏空,就想来中国卖鸦片,他们找了伍秉鉴做担保人,还给了他不少好处。
1817年,政府抓到了一艘怡和行担保的商船在走私鸦片,结果伍秉鉴被要求交了16万两的罚款。后来因为鸦片问题太严重了,林则徐就到广州去禁烟。他让伍秉鉴把英商的鸦片交出来,但伍秉鉴说自己并没有卖鸦片,他也不知道怎么能说服英商交出鸦片。
伍秉鉴现在可是左右为难啊,一边是朝廷里的大官,另一边又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真不知该怎么选。最后,他还是决定出面去劝英国人交出那1037箱鸦片。可这事儿林则徐知道了,特别不高兴,立马就把伍秉鉴和他儿子伍绍荣给抓起来审问了。不过英国人可没把这当回事儿,直接发动了鸦片战争,这可真是闹大了。
说到后来的清廷给国外的赔款,伍家每次都特别给力,总是积极捐款。不过,虽然他们这么努力,但朝廷好像并不怎么待见他们。这主要是因为伍家和那些外资公司关系有点复杂,说不清道不明。可如果不跟洋人打交道,生意又怎么做呢?毕竟他们的主要业务是茶叶、生丝和瓷器这些正经买卖。如果不参与洋人的鸦片生意,那正经生意也不好做啊。作为朝廷的官商,他们也得想办法给清廷挣外汇呀,这可真是个难题。
鸦片战争后,清廷开放了五个贸易口岸,这让之前垄断市场的广东十三行,特别是伍家,失去了优势地位。家族开始没落,他们在英国的投资也被政府强行接管了。清廷为了赔款,几乎把伍家的钱都搜刮一空。我想,伍秉鉴那时肯定都傻眼了,心里琢磨着:我到底算是哪边的人啊?怎么两边都盯着我一个人薅羊毛啊!
1843年,伍秉鉴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压力,最终在广州离世,享年74岁。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奋斗,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件事告诉我们,有两个悲剧发生了。一个是朝廷的悲剧,另一个则是个人的悲剧。他们似乎还没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充满西方丛林规则的社会游戏,说不定还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背诵儒家经典呢。你知道吗,《礼记·王制》里有句话说,侏儒,就是身材短小的人。为啥会有“侏儒”这个词呢?其实,它就是对“儒”的一种挺贴切的描述。
当时英国的做法是,国王给私人发“抢劫许可证”,让他们可以出去抢劫,而且还给奖励,不但不会治罪,还表扬你。要是哪个英国商人被欺负了,政府就会帮你出头。商人抢到的钱,还会给英国交税,这样政府就有钱养兵,支持你去抢更多的。简单来说,就是政府鼓励抢劫,商人抢钱给政府交税,政府再用这些钱去支持商人继续抢。
伍秉鉴这人吧,为啥态度老是不坚定呢?就算他做的是正经买卖,朝廷也不一定罩得住他。说到底,清廷哪儿有什么国家观念啊,不就光想着保自己的皇权嘛。所以伍秉鉴老想着怎么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可最后呢,哪儿都没靠得住,投靠谁都一样,家族还是免不了没落的下场。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政府得有个清晰明了的立场。不管你是国内的民族资本家还是海外的,政府都得竭尽全力保护你。这其实就是在给商人们传递一个强烈的信息:跟人民、国家并肩作战,政府绝不会让你一个人单打独斗。
孟晚舟咱们得护着,毕竟她家跟国家一条心。TIKTOK也得管,那个张一鸣啊,虽然之前犹豫,但关键时刻他没屈服,国家后来也帮了他。那个币安的赵长鹏嘛,被美国抢得啥都不剩,咱就不掺和了,因为他没给我们啥好处,还净搞些坑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