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顿悟老子《道德经》无为无不为,你就知道人生意义是什么

凡尘禅心 admin 4年前 (2020-09-02) 327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王东岳评价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点,这让我对老子的思想一点也不敢怠慢,多年来多数重复研究《道德经》,试图找出我想要的关于人生答案的智慧。
我以前曾解读出无为,而且大多数人也认为无为是老子的最核心主张之一。
但我现在认为,无为还不是老子的最终目的,毕竟对于人生来说,无为不具备指导意义,它甚至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到底“无为”是为了什么?
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觉得就人生答案来说,无为是为了导出老子的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老子三宝的第一宝“慈”。
我认为慈,就是老子《道德经》全书的精华所在,而如果你能确实顿悟慈背后的天道,那么你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由此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找到自己的支点
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多学科多理论研究的重点,找出人生的答案,以及给人生一个支点。
如果你想找到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你必须重点理解慈这个字,深刻的理解它,顿悟它。
同时,我想再次强调下,关于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坚信,这个问题是有唯一答案的,曾经有一个读者反驳我这个观点,他认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同。
他这个说法也并没有错,正如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看着自己的那片天一样,他说他那片天就是那样,确实是没错的。
但是如果说要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人生意义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我会这样回答,要找到所谓正确的答案,那么必须从天道出发,把人生构建在天道的基础上,那么可能会相对是最正确的。

老子的慈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且能勇,简且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然后他再次强调“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这本书,我读了数年了,每次当我迷茫,需要找一些智慧的时候,我都会拿起它,而每次读完,我都似乎能在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但是《道德经》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要理解老子的一些话的真正意思,不能停留在只言片语上,而是必须参考全书来理解
我们常人读书会有个现象,那就是把作者的说法,读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读书就是无效阅读
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缺乏足够的信息量,因此,老子论述很多问题的时候是通过对现象层面的归纳法来完成的,而这种局部的论据是存在很多漏洞的。
现象层面的事物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来讨论,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比如老子在第七章讲,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生,而圣人也正是因为无私,结果反而能成就他的私心。
很多人会误解这样的说法,把它理解成,如果我们要成就自己的私心,我们首先要无私,这样的理解是违背老子的本意的,结合全书其他部分来理解这句话,老子这里只想说明无私具有强大的威力,强大到它可以成就一切,包括私心。
而实际上,如果你读懂老子全书,老子的圣人是没有一点私心的,或者说,老子是反对任何一点私心的,老子主张的是没有任何一点利己的行为,他把这个状态叫作无为,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
还有些人把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这也是不对的,老子所讲的无为,就是纯粹的不为已,叫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而圣人正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点私心,结果反而能成就他的私心,这句话是想强调无私心,一点都没有,而不是为了实现私心而无私心。
只要有一点点的私心,就不可能成其私。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别扭。
我换个说法,比如我在金钱定律那篇文章说,你为了钱,反而会赚不到钱,你只有不为了钱,纯粹的为了把你所擅长的特定领域的天赋给发挥出来,做到细分点的极致,专注在过程里面,纯粹感恩社会,想要回馈社会,那么钱就是天道的体现,能量的化身,你把这个事情做到了,能量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无私反而能成其私的道理。
但是你一旦有一点点的私心,就不可能做到,因为有了一点点的私心,这一点点的私心会使你的本质发生变化,就会诱惑你,遮蔽你,使得你因为这一点点的私心就去争,去贪等,从而违背“利而不争”的天道。
老子还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同样容易让人误解为我们无为是为了要有为。
老子在全文有大量这样的说法,我在早期也被这些说法混淆,以至于搞不清楚,到底如何理解无为。
因为,如果你单单读这句“无为而无不为”,那么你最容易理解成无为是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与欲望,比如,我们平时帮助人也可以有2种截然不同的目的:

  1. 纯粹的帮助别人
  2. 帮助别人是为了自己(为了别人回报)。

第一种的做事的目的是他人,第二种做事的目的是自己。
因此,仅仅只是一个角度的问题,就产生相反的结论,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利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必须强调的原因,它事关我们对《道德经》核心思想的理解。
而利他还是利己,人生无非就这两个目的。仅仅只是一念之差,你就会读出不一样的《道德经》。
因此,解读出利他还是利己,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操作。
而我这里所要探讨的慈,就是纯粹的利他
我下面就要证明,真正的慈才是人生意义所在,慈是老子的天道。

慈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对慈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都很少去认真思考,到底慈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有一点,我们不能拿我们日常的慈的概念来理解,老子在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说是可以说的,只是不能用我们的常规语言来表述,因为常规的语言有局限性”。
慈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日常的慈仅见于亲人,特别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慈爱。
但是慈爱与慈爱也是有区别的,有些父母是纯粹的爱,而有些父母的爱,是夹杂私心的爱。
有相当多父母,是无法区别自己的爱是不是有私心的。
有些人会反问:“有私心的爱,有问题吗?”,“难道不能有私心吗?”
正如很多人会反问:“做人有私心有问题吗?谁能无私心?”
正如我在前文所讨论的“无私反而能成其私”,“无为反而能成其无所不为”的前提是,你不能有一点私心一样,任何一点私心,任何一点为已都是违背天道的,都是人生苦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于是,我们追问,为何不能有一点私心
这是我纠结几年的问题,我现在才知道,如果你无法从根本上,从本质上顿悟这个问题,你的人生疑问永远解决不了,我专栏前面的章节,实际上,相当大部分可辅助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没把它当作一个明确的话题来展开。
因为这个话题,功力不足的话,是讲不清楚的。
正如几年前的我,我也认为要无私,但是我无法说服自己要做到纯粹的无私,我认为有一点私心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今天,当我对人类的大脑的原理更清楚时,我发现,纯粹的无私心才是符合大脑原理的,而只要有一点私心,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成不了大事。
为什么?
我们必须从欲望讲起。

欲望是什么?

真正的大学问,往往就在这些自明的东西上,而欲望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大学问的东西,真正顿悟欲望的人,才能真正解脱,才能不迷茫。
那么欲望到底是什么?
古往今来,无数的智慧都在批判欲望,而这些智慧的源头,大多源自老子,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全篇都在批评欲望。
而老子对欲望的观察,可谓入木三分:
他说,当我们对美产生标准时,那么丑就随之产生;当我们形成善的概念时,恶也随之产生;所有的高低好坏,是非黑白,大小多少,上下先后,贵贱难易都是这样产生的,于是就产生了对“贤”“难得之物”“美色”的纷争,欲望就产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可以说,老子全文都是这样的论证,通过归纳法来论证他的观点。
我发现我在以前焦虑不安的时候,喜欢经常读《道德经》,我会感到内心平静,而之所以有这个作用,就在于老子主张像水一样“利而不争”,像圣人一样“为而不争”,可以让你过多的欲望降下来,从而找到点内心的平静,甚至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上。
也就是通过减少欲望,减少自私之心,从而能做到更多的为社会,为他人的状态,而当你能发自内心这样去做时,这样一种感恩回馈社会的理想会给你无限的力量,从而成为你强大的意志力,去打造那个细分领域的极致,结果这种状态,反而能成大事业。
降低欲望,内心就可以平静,甚至感觉到有一定的力量感,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都可以觉察到的,那么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无为而无不为

根据专栏《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里面关于欲望中心动物脑及前额叶相关章节介绍,我们知道,老子的无为就是在减欲望,包括肉体上的及精神上的的享受,减的程度越高,就越接近“无为”,最终达到老子的圣人的那种纯粹的“无为”
也就是没有任何私心,私念,此时多巴胺也好,去甲肾上腺素也好,就完全无法驱动你,无法控制你。
比如我们大脑分泌这些激素的量,跟期待有关,你越期待一个东西的时候,分泌的激素会越多,会越驱动你去追求一个事情,实现欲望,因此,欲望越多,这些激素对你的驱动就越大
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而任何一个事情,都是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一个让你追求到时快乐,一个让你为了避免得不到时而恐惧,因此,苦乐永远是一起的,当你为了实现欲望在追求的时候,焦虑与恐惧就一定伴随着。
因此,一旦你有任何欲望,利己的欲望,那么就一定会有焦虑与恐惧,并且根据多德森原理,欲望越大,恐惧越大。
结果,只要你有欲望,并且越大,你就越被物质或者名利给主导着,给控制着。
相反,老子主张的无为,也就是不要有任何利己的想法,刚好打掉了本能动物脑对大脑作用的区域,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无法发挥对我们的控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老子说真正的圣人是不敢有一点点私欲的想法的,因为五色五音五味这些作用动物脑区域的本能,会严重的遮蔽人。
在这个前提下,老子建议人要像水一样,去利万物,去纯粹利他,而当你能做到没有任何私心同时纯粹的利他时,动物脑对人的控制就无法发挥,同时前额叶的对利他梦想的追求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于是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老子还举了例子,他说人为什么会荣辱若惊?也就是为什么会得宠也惊?因为你得宠了,就会害怕失去,同样的道理,任何你想要的东西,物质也好,名利也好,没有得到的时候,你苦苦追寻,得到的时候,你也诚惶诚恐,因为此时你害怕失去,而这背后的道理就是我们大脑里面多巴胺类激素作用的结果。
因此,老子说,你要超越荣辱都惊的状态,超越得失都担心恐惧的状态,你就会无为到自己的生命是完全为了天下,这样你就不会有忧患!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的这个理论,是完全符合天道的,符合能量的熵增定律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我们将在实战篇专栏相关章节中,对具体如何无为给出详细的操作建议,并且将就如何最终达成人生的“无不为”也给出详细的分析。
因此,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很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可以作为人生意义的向导,只是,如果你要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必须打通能量熵增定律与最小作用量原理,以及大脑的相关原理。
你必须深刻的理解《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与能量相关的原理,结构的演化原理以及大脑的动物脑及前额叶的相关原理。

慈的最高表现

根据能量的熵增定律与最小作用量原理,万物都在运用最小作用量原理来抵抗熵增定律下的失存,也就是,万物都在求存,而求存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演化与分工的形式来进行的,它表达为万物不断结构化,强化的过程,演化出人类,再演化到最强的求存形式,即人类共同体。
比如我们今天这个人类共同体,已经形成一个全人类分工合作的体系,而这样一个分工合作的体系,就是慈的最高表现
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旦它表达出在特定的细分领域的最高能力,就是慈的表现,就会最有利于共同体的求存,而共同体会回馈这样的结构能量,最终形成共同的发展来面对不断增加的危机。
这就是当“无为”后,所能达到的无不为的状态,它表达为细分领域的最佳结构,而这就叫作慈。
宇宙通过结构体不断分化演化最终导出最强大的人类共同体的论述,详见《强模型的竞争,是这个世界万物万事的构建法则,是看明白世界关键》。
这就是慈的最高表现状态,个人顺从这个天道就体现为在他自己的那个细分领域,做到最极致,做到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最有利于共同体的求存时,社会自然会回馈这样的细分结构,结果这样的个人,就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
而要做到这样的状态,就首先必须做到纯粹的无为。
这就是老子的无为,它是为了导出慈。
因此,无为不是让你消极,什么都不做,相反,无为是为了让你能更好的实现你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不能有任何一点私心,它必须是纯粹的慈,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你就能感觉到真正的人生力量,最终你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因此,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无为而无不为”。
关于这个结论,我早在一年前就也得出,此后我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大信息量论据:

  • 比如能量的熵增定律,
  • 比如大脑的原理
  • 比如结构演化的方向

均可论证出这样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你读大多数大成者,他们的言论几乎也表达为这个意思。
稻盛和夫几乎所有的书籍,都在强调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动机至善,了无私心的回馈社会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面,开篇就说:“不用过多的论证,就可以非常清晰的得出,人是为其他人而活着的

而佛陀的体系更无不细致的全面的表达着这样的结论。
而这种为其他人而活着,就表达为通过分工合作方式所形成的人类共同体,而这样的共同体,包括所有现存者,所有已经去世的人以及未来的所有人,这正是这个共同体的强大之处,而它的基础就是以知识的媒介所形成的可传承可迭代的进化与演化方式
因此,这个社会的演化方式,正是以慈为最高表现形式的。
而人生的意义,就是最大限度的去顺应天道,把自己以细分领域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以慈的方式回馈社会,这就是人生活着的最高目的
本篇中,对很多原理,我是直接调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专栏前面的很多章节中的内容,你对专栏所有原理理解得越深,你就越能明白我此处所讲的。
老子的这个原理,可以对应解释任何其他学科的原理,包括佛陀的体系,及哲学的体系,而所有那些能成大事业的人,基本都是领悟到了这个方向并且坚定不移的往这个方向走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可以十分肯定的说,人生意义是有唯一相对正确的答案的。
但是同时请清晰的意识到,知道并不等于能够做到,如果你无法把无为无不为的原理对应到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并且落实到生活里面,那么你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因为只要我们在生活里面,就已经注定不可能做到纯粹的“无为”,而只能是相对的无为。
同时,由于本能的强大遮蔽力,在生活里面任何一点意志力的松懈,本能就会占上风,从而支配着我们去有为,而只要一这样做,你离“慈”,离“无不为”就更远了。
因此,老子《道德经》全书五千言,而精髓就在这6个字,无为而无不为,彻底顿悟,你就明白人生意义的真正答案,你就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找到自己的支点,得天道奥秘者得天下。
因此,如何正确的在生活里面无为,我将会在实战篇详细解剖,但在这之前,请一定对基本法则法规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进入生活层面,因为这个层面是最难的,即使是我已经在生活层面自我训练接近一年了,我觉得我离完全的无为的状态还相当远。
因此,这个状态的如何内化成本能,将是我后续重点分享的方向,也欢迎大家交流分享。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顿悟老子《道德经》无为无不为,你就知道人生意义是什么
喜欢 (1)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