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儒释道的区别 好理解又好记

道德学堂 admin 2年前 (2022-04-14) 63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儒释道的区别 好理解又好记

从《易经》来看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不得不知,古人先哲智慧

从阴阳看“平天下”之理:《易经》开创“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先河

 

很多人一看到:“《易经》开创“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先河”这句话,一般都会疑窦重重地问:“《易经》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关于“阴阳”和“道”的词汇,怎么能说是《易经》开创“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先河呢”?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是既对,也不对,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这个事情。

假如仅以孤立的、片面的、割裂的单一事件来看,《周易》并没有直接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就是《易经・系辞上》首先提出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假如我们以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观和历史发展观来看,则就是《易经》,开创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先河,只不过这里所说的《易经》,已经成为了一种体系,包含了关于“易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所有阶段性成果,不仅仅单指一部《周易》的相关内容。比如《易经・系辞上》是怎么来的?是道家与阴阳家根据《周易》或者“其它易”的中心思想阐发诠释出来的。《周易》或“其它易”又是怎么来的呢?是根据当年伏羲氏画卦时的“一画开天”来的,这都是既有来由,又有去处的。

《易经》文化,历三古而成

近古)而成,自远古时期伏羲氏“一画开天”,创八卦无字天书,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首创了“阴阳”符号及其排列组合的方式。比如,后来《易传·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根据伏羲氏用“阴阳”符号推演“八卦”的思想和过程而来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中古时期,历夏商周三朝而成《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据可查的总纲领,蕴涵着阴阳和谐、辨证统一的哲学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是最早和最全面系统的说明世间万物阴阳变化规律,阴阳变化之道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朴素辩证法哲学巨著。“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错综复杂卦变关系,是其独特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逻辑分析法。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及至近古时期,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家、儒家等等诸子百家,亦都根据前期《易经》的相关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言。比如老子途经函谷关时应函谷关令尹喜所求,一气呵成了作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晚年孔子学《易》,爱不释手,“韦编三绝”,甚至被后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的《易传》,据说也出自孔子之手。后人又把《易传》形象的比喻成《易经》的“十翼”,意思是说,《易经》有了《易传》这篇“读书笔记”的辅助,如虎添翼,后人在此基础上学习解读《易经》,也可事半功倍,甚至如履平地。

《易传》,《易经》十翼也

其实,就是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的邵雍,及其所著的《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等,和“梅花易数”的理论体系,也都属于《易经》文化发展体系的一部分。

邵雍《元会运世衍生图》

因此,《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是《易经》开创“一阴一阳之谓道”先河的最有力证明,虽然只有寥寥七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却凝聚了《易经》文化发展过程中,关于“对立统一性”的最高智慧。

本文说:“《易经》开创“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先河”这句话,既体现了《易经》文化发展过程中,关于“阴阳之道”的具体的、阶段性的“对立性”问题,更体现了《易经》文化发展过程中,关于“阴阳之道”的整体的、综合性的“统一性”问题。只不过这里所说的《易经》,已经成为了一种“易学”体系,包含了关于“易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所有阶段性成果。

下一节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在“阴阳之道”发展过程中,关于“对立统一性”的综合辩证问题。

上一篇: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地法天,地道五行,法天道阴阳太极

中国的古人先贤善于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去体悟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从我们很熟悉的一些成语、谚语可见一斑,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

《易经》中的许多地方,就很明显地运用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比如“泰卦”和“否卦”、”既済卦和未済卦”等。

《易经·系辞》中也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极,天与地,贵与贱,动与静,刚与柔等等。”一阴一阳谓之道”,说的就是以阳为正,以阴为反,太极为合的意思。认为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在于“道”,即阴与阳的交替变化,“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最高统一体。是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的对立变化形成万物。

《易经》中的阴阳消长的“正反合”原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历代思想家不断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将这种辩证思想深化光大。老子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在《道德经》中,就以阴阳两个对立的概念,阐述宇宙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强调对立与对立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物都是从对立中产生的,并在对立中存在和诞生新的事物。

唐初学者根据这种说法,绘制成形象的太极图,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明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相互促生。

中国古代辩证法发端于三干年前的《易经》,德国著名哲学家、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声称自己的“正反合”辩证法来源于中国的《易经》,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直接来源,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是一脉相承的。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发展的哲学学说。《周易》《老子》等书籍是辩证法的渊薮,堪舆术中也有丰富的辩证法。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堪舆术。堪舆术以辩证法为灵魂,认定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和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互变,生死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更替,物极必反。吉凶互变,五行有生克,砂水有美恶,方位有宜忌,藏风与闭气、拱揖与斗射,平去与倾脱、转腕与反背、过关与断续、粗微与雄壮……这些思想是朴素地、直观地、猜测性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虽然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比起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却是积极的和进步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堪舆之道不离阴阳。阴阳是堪舆的根本,清代堪舆理论家李德鸿在《珠神真经》论云:“有变化而后谓之龙,有阴有阳而后能变化。盖地为道,大小高低,屈伸阖辟相荡而成形;刚柔险夷强弱老少相资以为用,总之皆阴阳也。阴阳变而为五行,五行变而为七曜九星,分合互乘,正变杂出,动静相生,隐显不一。

梦想兰花
角标
04-07

儒释道即可是三“家”,也可是三“教”,“家”是哲学思想,“教”是宗教。

哲学和宗教的根本区别就一个:哲学是科学,科学谈对错。而宗教是信仰,信仰不谈对错,只谈目的和结果。

儒释道三家创立在距今2500多年前,几乎是同时起步。

儒家是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从“创”到“立”经三代,前后200多年。孔子后,儒学继续得到2000多年的蓬勃发展要感谢三个人:荀子、董仲舒和汉武帝(董提出废除百家,独遵儒学,汉武帝采纳)。

我们没有将孟子放进去,并不是说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不重要,相反,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仅次于大当家孔子。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但是孟子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却远不如荀子。

孔子的核心主张其实就两个字:仁和礼。孟子的主张四个字:仁、义、礼、智,其核心还是两个字:仁、义。其与孔子主张的区别就一个字,孔子讲礼,孟子讲义。而孟子的义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其本质内容还是孝和梯(等级制度),我们知道等级并不能代替法,如果都按照孔子、孟子的主张,则儒学对现实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而荀子将儒学推到了一个更积极的高度,他主张施礼必先起法,人性本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出了礼法并用的雏形。这一点是本质上的进步,没有法的礼毫无意义,没有荀子的主张,孔孟的儒学将过于理想化。

接下来说释家。释:佛教,释家:佛教徒。

关于佛教的起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在位)将佛教奉为国教。

佛教从创立到起步大约300年,佛教的培育期比儒教稍长一些,培育期的推广方式和儒教一样,也是从上开始发动。

那么,道家呢?

我们常说老庄,老是指老子,庄是指庄子(公元前369年)。老庄代表的是一个哲学流派,我们称之为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摒弃人为,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治,而庄子讲顺天道,靠德。很明显,庄子比老子不是差了一个等级。

儒、道两家起源的时候,儒家的老师弱,学生强,而道家的老师强,学生弱。

道教的历史不到两千年,它的前身是汉朝时期的张道陵(公元34-156年)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教,其被后人称为张天师。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尊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为道教祖师,奉《道德经》和《庄子》为道教典籍。

从老子到庄子差不多200年,再从庄子到张天师,时钟又走了300年。所以,道教的培育期最长,前后500年,原因也很简单,没有上面的支持,道教是从下到上,表现最为接地气,最食人间烟火。

转入正题,这三家的本质区别在哪?

我们先说三家的相同点。(1)都是从有为法开始;(2)都是老师带徒弟;

一切宗教都是从有为法开始,无论儒教、佛教还是道教都不例外。

有的人不清楚,说我修的是无为法,这是极大的误解,学禅学佛的讲放下,放下就已经是有为法了,无为法是自然法,从有到无是个过程,好比佛教讲的戒、定、慧,是个渐进。至于能不能空,能不能做到无为,那要看你能到哪一步。

(2)都是老师带徒弟

“释家之法,以弟子嗣师”,在教学方法上。这三家都一样,都是老师带徒弟。

三家的不同:(1)教理不同;(2)服务对象不同;(3)传播方式不同;

(1)教理不同

儒教修“为”,讲“人与社会”:仁、义、礼、智、信。核心是一个“治”,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

佛教修“性”,讲“唯心唯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道教“性命双修”,讲“唯物和辩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教是讲做人做事。佛教讲消除苦厄、往生极乐。道教讲平息妄念、长命百岁,身体是不灭的载体。

(2)服务对象不同

儒教讲趋利避害,主要服务对象是上层阶级,是入世的学问。

佛教讲解脱,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生的终场,是出世的学问。

道教讲栽接: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生的后半场,既入世也出世。

(3)传播方式不同

儒教:广开学门加上层阶级强推;背景强大,资源雄厚;

佛教:广开善门,度一切苦厄;上层引导,劳苦大众众多,民间基础深厚;

道教:口口相传,将身体的小环境交给自然的大环境,进出有度,生生不息。

逆向思维:懂得操控的手段,锻炼你的心性,就是一场修行
知信行者角标
6天前
逆向思维:搞懂操控的手段,锻炼你的心性,就是一场修行!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想控制人的人。

第二种人是,被人控制的人。

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人,自愿被一些人控制,因为他们认为被人控制后,自己才有权利去控制另外一些人的能力。

比如:在职场中有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对上奴颜婢膝,巧言令色,低三下四,对下声色俱厉,指颐使气……

职场里有两种人,会整天大肆宣扬对公司,对老板忠诚,对公司奉献,对工作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种是公司中绝对的强者,一种是迷途中的弱者。

强者的惯用伎俩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弱者的缺点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弱者。

知信行者想说,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你无论在哪里,都永远无法逃离要操控你的人。

在家父母要操控你,结婚后另一半想要改变你,工作自然不用说,管着你的人就更多了。

操控你的人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善意的操控。

比如你的父母,或者公司管理你的上级。

虽然你被对方管着,感觉不舒服,自己不自由,但正是这些人管住了你的懒惰,你的欲望,提升了你的能力。

知信行者以前就遇到过许多这样善意的操控者,比如在工厂上班的师傅和班长。

不能看到你歇着,只要看到你闲着,就要给你安排新的工作或者练习新的技术。

有一次知信行者闲着被师傅抓住,被安排去练习锯功,拿出一根100毫米的实心圆钢,要求手工锯断锉平。

仅仅这一项工作,锯断了五六根锯条,搞了半下午,不过也让自己练出扎实的基本功。哈哈。

后来在销售公司做过一段时间讲师,被经理逼着上台反复练习。

从一开始两腿发抖,上台就目光呆滞,头脑空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到后来台下人越多越兴奋……

至于那些让你明显感觉到,是在恶意操控你的人?

你也无需紧张,更不要恐惧,急于摆脱对方。

首先你要想明白,对方凭什么可以操控你?

如果对方是利用你的弱点操控你,那只能说明,你不愿意面对或者不敢直视自己的弱点。

如果对方是利用价值观操控你,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思维认知不够自信?

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观足够自信,无论对方讲什么,根本就无法颠覆你的认知。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事实上,知信行者告诉你一个秘密。

无论对于想要操控你的人,是善意还是恶意?

一定都会锻炼你的能力提升和稳定心性。

世上的事情原本如此,所谓善恶,好坏,对错…都是相对的。

阴阳平衡,相辅相成,有无相生,相生相克。

就像一枚硬币,既有正反两面也同时高度统一,互为一体。

被别人操控,自己毫无办法,只会埋怨抱怨,对自己就是巨大的麻烦和灾难。

你如果能让自己逆向思维,反方向去利用好了对方的操控……

对你而言就是一场,提升自我能力,自我认知更新的最佳修行!

相由心生,其实是真的!(不是迷信)

管叔说

 

一个人的面相,

不等于面貌!

面貌,是源自天生遗传的外貌;
面相,是源自心相折射的外在!

面貌,决定的是美丑;

面相,决定的是命运。

01、面相,藏着修养

心美的人慈善,

慢慢的面相也是慈眉善目;

心丑的人恶毒,

慢慢的面相也是刻薄凶狠。

想要福相,先有善心;

想要婉容,先要静心!

02、面相,暴露脾气

面相,会暴露一个人的脾气。

拥有慈悲面相,笑容一团和气,

这样的人脾气好;

拥有狰狞面相,嘴角总是下垂,

这样的人脾气坏!

遇事别发火,待人多包容,

与人相处以笑迎人,

不断调节自己的面相,

也是增加自己的福气!

 

 

03、相由心生,修行在于修心

人的修行,在于修心,

外表是内心的图画,

面相是内心的表达。

品行好,为人善,经常帮人的人,

他的脸上就像有道光,

随和而真诚,大度而爽朗,

让人忍不住想要结交。

你的财运和福气,从耳朵一看便知!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儒释道的区别 好理解又好记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