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文人类的终极选择

命运共同体 admin 2年前 (2022-12-05) 171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差点完蛋的汉字
中国的汉字从起源算起,有7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件很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不过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自豪的文字,在一百多年前差点就跪了
清末民初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古代国家,被一群早早跨入现代国家门槛的西方列强揍得满地找牙,怀疑人生。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就落后了。这是我们民族坚韧的一面,虽然被揍得满地找牙,但是总有人不放弃翻盘的希望。而要翻盘,首先就要反思。但是有个问题,反思这个事,一不小心就会矫枉过正,尤其是在输得特别惨的时候。在当时看来,我们和西方的差距已经大到令人绝望的地步。这是1908年的纽约:
这是同时期的北京:
没错,就是这么绝望所以当时的反思有一种认为整个中华文明都已经落后的倾向。而汉字,也被包括在内。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九世纪初,中国就出现了汉字拉丁化运动这个运动设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最终废除汉字。将汉字改造为字母文字。改成什么样呢,就改成下面这个样子:
著名学者钱玄同写于1922年的《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一文交代了这种态度产生的源起。:1894年,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这就是汉字拉丁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逻辑:汉字太难学,导致中国文盲率太高,国家就落后,所以要改成简单的拉丁文字这个逻辑也不是没有道理。拉丁文字20多个字母就搞定了,看起来确实很容易。中国的文盲率确实也很高,汉字学起来一笔一划,令人头疼。
于是就有了汉字拉丁化运动,但是来回扑腾了几次后,最终还是遗(幸)憾(运)的失败了。看起来“迂腐老旧”的汉字太顽固,“高效先进”的字母文字无法撼动。后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大规模脱盲的,是简体字。而且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拉丁文居然也在汉字系统里派上了用场,新中国研究出了应用拉丁文的汉语拼音。简体字+汉语拼音,成为了脱盲大杀器新中国成立仅仅用了15年,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率就从80%下降到了52%,到了2000年,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6.72%。
在汉字的帮助下,中国拥有了数亿脱盲的劳动人口,为接入现代工业系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虽然后来汉字拉丁化(拼音化)的潮流时有反复,但是总体来说,扛过了清末民初生死存亡,汉字算是逃过灭顶之灾活了下来,并且在世界上和字母文字坐到了同一张桌子前。
|字母的软肋当今世界,汉字、彝文、东巴文、格巴文、水书等文字被归为表意文字,其他大部分文字为表音文字。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世界会呈现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长期共存的局面。汉语和英语则是这两类语言系统的代表。那么问题来了,汉语和英语,哪种语言更优秀?
一般我们讨论这类问题,会得到一个和稀泥的答案,两种语言各有优缺点巴拉巴拉。然而我不喜欢这样的和稀泥式答案总有个强弱嘛,不可能那么凑巧就正好五五开,对吧。
有,因为资源总会向强者倾斜,优势会随着时间累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通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展望,整个文明最终只保留一个语言系统才是最合理的。
纸面上比较起来,好像是各有千秋,也不容易量化分析去详细打分。那怎么比呢?其实哪个语言更强,并不是看谁的纸面优势多,而是看谁的优势更关键。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最关键的标准是什么精确?优美?逻辑?都不是。人类文明在爆发式的发展,而语言,是整个文明的载体。语言要去承载不停扩张的文明。什么意思呢?文明的发展总会造出很多新事物,这些新事物需要语言去表现。
拉丁文起源于3000多年前(英语形成于公元7世纪左右),汉字起源于7000多年前。几千年前语言文字系统要承载当下和未来爆炸式的文明发展,你说压力大不大。所以对于语言来说,精确不精确,优美不优美,不是首要考虑的标准。你首先得能够把东西描述出来,再去谈其他的。别等文明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时候,你突然没词了,这才是要命的所以评价语言强弱的最关键的标准只要一条:扩展性那么这些古老的语言怎么来面对信息爆炸呢?
英文的基本单位是单词,所以英语的办法是造新词你出一个新东西,我造一个新词出来与之应对。所以我们看到英语的词汇量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充,现在每年至少以850个左右新词的速度增加。莎士比亚时代英语总的词汇量是14万左右。现在的英语如果将各学科的术语和俚语方言也包括在内,那么总词汇量已远远超出200万个。目前最长的单词是由45个字母组成的,你们体会一下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尘肺病)随着现代文明的爆发式发展,英语单词数量几乎是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莎士比亚的词汇量是1.5万到2万左右,在他的那个时代,他的词汇量占整个英语词汇量的百分之十以上。毫无疑问是大文豪了
但是同样的词汇量,拿到现代的英语体系来看,只占整个英语词汇量的不到百分之一现代普通英国人的词汇量水平大概能达到4万左右。莎士比亚还不如现代普通人的一半,半个文盲的水平。
所以英语系统虽然可以通过不断的创造新词来应对文明发展,但是新词越来越多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人的脑子是有限的。只要人类文明还局限于人这个物种,还受到人在生物属性上的限制,那么英语的这种发展方式,瓶颈是巨大的。
这导致了一个什么情况呢?导致现在大多数英语单词英国人自己都不认识这么大的词汇量,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记下来。刚才说了普通英国人的词汇量是4万左右大概是英语总体词汇量的百分之二左右
当然这些都是常用的词汇,日常生活倒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普通英国人的文化水平也就只能日常生活了你要跟他们聊一聊细分专业,科技前沿,星辰大海的话题,就不一定能听得懂了如果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大量普通人的平均知识文化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靠这些使用字母语言的群体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在这些文明体系里面,现代跨学科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不同学科的思想很难直接发生碰撞,因为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交流之前得先把这个学科的词汇背一遍。比如说动物学家A向物理学家B谈起一种有趣的动物:Parastratiosphecomyiastratiosphecomyioides然后B很可能会一脸茫然。
这很正常,你不深入研究这个学科,可能一辈子也接触不到这种复杂的动物名词,双方很难交流那么汉语呢?能不能从容地应对文明爆发呢?|汉字的逆袭首先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字可以自由组合成词。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对应英语体系里的单词。应对文明大爆炸,汉语体系不需要造新字,只需要拿原来的字进行排列组合成一些新的词就搞定了。
所以虽然汉字数量也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英语词汇量从先秦到十一世纪,文字数量是4000多个,到了三国时期,达到18000余个,到北宋达到3万多,到现代,汉字总数也不过8万多从商朝到现在,使用最频繁的核心汉字,不超过300个学会这300个字,日常生活没问题了。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则是有3500个汉字,这些汉字能够覆盖现代主流文本的99.48%的篇幅。也就是说,学会3500个常用字你已经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之间遨游了。
3500个汉字有这么厉害吗?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3500个字,仅仅两两配对来组词,就可以组成1000万个以上的词语。如果再加上3个字出词,4个字的词,那么排列组合可以达千亿之巨。比如上上文提到的那个复杂无比的动物名词Parastratiosphecomyiastratiosphecomyioides那么这种动物到底是什么呢,翻译成汉语就是:水虻(meng 第二声)但凡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看着字面意思猜猜就能大致猜到是个什么动物。
所以在汉语体系下的学者,即使分属不同学科,也可以愉快的进行无障碍交流。可以说汉语的扩展能力是非常变态的。汉语本身,就是星辰大海变态的扩展能力+占用较少的大脑资源(不用去背几万个单词),使得汉语在应对新事物的发展方面手到擒来。19世纪的日本,就最先利用各种汉字组合,对来自西方的新兴事物进行了描述。比如说“市场”,“哲学”,“服务”,“心理学”。。。。。等等,《汉语外来词词典》里面就收录了800多个来自日本的外来词。这些词都创造于日本从古代国家迈向现代国家,大量接触西方事物的过渡时期。
我们发现,描述这些从来没有在东方世界里出现过的事物,根本不需要创造新的汉字,你只要重新组合一下现有的汉字就可以了。这里面甚至有很多词语本来就出自中国的古汉语,连重新组合都不需要,只是被日本人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已。就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精英们还在怀疑汉语的前途的时候,日本人早已率先体会到了汉语的美妙与强大。所以在扩展性的对比上,汉语对英语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这本来已经足以决定人类统一语言的选择然而汉语的优势还不止于此除了扩展性,汉语的第二大优势是思维速度快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总共可以组成2900个声音。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描述一个事物,因为汉语读音丰富,可能只需要发一次音就解决问题,而英语因为读音缺乏,需要重复发几次音才能描述清楚。
所以汉字只需要设计成单音节文字就搞定了,极其简练。而表达一个相同意思的英文单词,可能就要包含好几个音节。用汉字思考问题,思维速度极快。一个汉字读出来仅仅是一个音节,而这个汉字本身又包含了完整的意义,甚至不用读就能看出来季羡林先生就说过一个观点:一句话用英语表达经常需要一分钟,而汉字则只需要5秒。所以用汉语交流,沟通效率更高,更利于人类活动中的互相协作。汉语的第三大优势是传承稳定。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意义从古到今一脉相承,使得普通中国人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古文,博古通今。
于是文明不容易出现断层,文明的成果可以得到更好的积累。而今天的普通英国人,面对古英语只能一筹莫展。正是这些压倒性的优势,使得汉语具备了强大的韧性,在其背后文明几乎坍塌的黑暗时代依然能够坚持下来。那么汉语为什么会具备这些优势?|汉字的真正实力汉字曾经被很多外国人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象形文字,汉语也一度被称为婴儿语言。意思就是汉语非常原始,简单,缺乏内涵,这个文字系统是婴儿水平。
象形字确实很原始,单纯的靠象形字去描述事物,就和靠画画描述事物差不多,很容易出现词汇不足的情况。结果大多数原始的表意文字,都逐渐进化成了表音文字(拉丁文的源头就是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抽象的字母进行排列组合,才能提供足够多的词汇来描述事物。所以拼音文字相对于单纯的表意文字来说,确实可以说是先进的,也确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而我们习惯把汉字归为表意文字这一类。这样看起来,说汉语是婴儿语言在逻辑上似乎是对的。
实际上汉字根本就不是单纯的表意文字
汉字体系里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声字。他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形声字是汉字里面最重要的造字方式,大部分的汉字既表意又表音。我们看到一个汉字,可以通过形旁的形态推测他的意义,又可以通过声旁来推测他的读音比如这几个字:抓、骑、闻、材、斧所以一个汉字里面就可以承载三类信息:
一维的声音;
二维的形态;
以及从形态推测出来的意义;
而一个字母单词只能承载一类信息:声音。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是靠死记硬背强行联系起来的。因此,汉语是三维语言,每个汉字反应出来的信息是立体的,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语言只是一维语言,每个单词只能反应单调的线性信息。所以: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形音语文,领先其他拼音语言两个维度
这就是为什么英语需要通过增加词汇这种呆板的方式来应对文明发展,而汉语只需稍作调整,就足以承载文明的爆发。只要我们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汉语根本就不是什么婴儿语言,而是历经七千年进化出来的人类语言的最高形态。以前我们为了学好英语,往往建议去习惯英语思维。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说,汉语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可以这么说:汉字没有被稀里糊涂的丢进垃圾桶,既是中华文明之幸,亦是人类文明之幸。人类文明想要再进一步,就需要大幅度提升全人类的平均文化水平,需要更广泛的跨界深度协作,同时迎接更剧烈文明爆发。只有汉语能承担这样的任务,所以把文明汉语化是人类唯一的选择遗憾的是语言本身的优秀程度并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人类文明的走势,字母垃圾们不会承认自己的落后与低效。我们只能靠中华文明自身的复苏和发展,一步一步的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过这一天是值得期待的,因为今天中华文明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再需要面对百年前的风雨飘摇的局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将有机会领教汉字的真正实力。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中文人类的终极选择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