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印度解体的历史。

未分类 admin 4年前 (2020-06-23) 81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文章目录[隐藏]

印度的解体,是历史的必然。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国内差异巨大,所以会解体。这种说法只是局限于一种感觉,很多人并不明白解体的逻辑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哪些地方可能解体。作为一个经常关注印度方面问题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对大家说清楚这件事情。

1、旁遮普的锡克人。

这个是我正在研究的,本想大写特写,不过还是长话短说好了。

印度解体的历史。
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河之地。五河,其实就是指印度河上游的五条大的支流。红三角就是历史上的旁遮普。红色剪头是穆教侵入方向,而侵入印度的第一站就是旁遮普。

大家对锡克人的印象往往是大包头,大胡子,熟悉一点的会知道锡克人特别尚武。这些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锡克教诞生于旁遮普,这里是印度教和穆教在长期混杂的地方。他的创始人那纳克是一个商人,游历了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很多年。他创立这个宗教的大背景,是当时北印度经常发生各种灾害,很多宗教的信条难以解释。
比如,印度教就主张,灾害时应杀生献祭。可是,把牛杀了,谁给你耕地啊?这不是作死吗?因此,他的宗教主张就是不献祭。
比如,很多宗教都是歧视妇女的,丈夫死了,妻子就要殉夫。可是,父母死了,孩子怎么办?因此,他就主张,禁止殉夫。此外还有,人人平等,不能歧视妇女,禁止溺杀女婴等信条。可以说,锡克教虽说是宗教,相对其他宗教来说,是非常世俗化的
因为这种世俗化,所以锡克教就很有感染力,尤其是对底层民众的吸引力很强。时间一长,势力越来越大。然后就是被莫卧儿王朝打压,要求他们改宗。人家本是一个平等宗教,为何要改宗?
从1700年开始,锡克教徒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斯巴达的军事化组织。所有男子在成年之前,必须集体居住,从小训练剑术和格斗术,十分重视组织团结。为了强化群体认同,所有男子的名字前都要加上辛格(singh,雄狮),女子名字前都要加上考尔(kaur,公主)。此外还有5K标志,kesh(蓄长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佩短剑)、kara(戴手镯),也是强化群体认同。
因此,锡克教虽然人数少,但是战斗力爆表。他能在印度教和穆教之间活下来,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印度解体的历史。
印度总理辛格,英文名称是Manmohan Singh

锡克人尚武的这一点被英国人看重了。1857年印度兵变时,英军主力一部分在中国,一部分在波斯,一部分在阿富汗边境,留守旁遮普一带的英军非常少,而且还有大批家眷。于是,英国人开始招募仇视印度教和Muslim的锡克人参军,最终组成了10万锡克军团,自西北往东南扫荡北印度。从这一年开始,英国人十分重视当地的锡克人,他们被视为勇猛和忠诚的象征。英国殖民者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
两次世界大战时,英属印度给大英帝国提高了上百万的军队,其中约15%是锡克人。要知道,锡克人占印度总人口也就2%。
印度在20世纪前半页谋求独立时,并不是印度教、穆教两家,很多土邦、族群都在谋求独立,包括锡克人。不过1947年印巴分治时,英国人只允许印穆两家分。但是这个分治的结果是,把旁遮普一分为二。锡克人面临选择,不过最后还是选择加入印度。
因为锡克教从18世纪初,就是武装立教,英国还压制印度教出身的人担任军官,因此印度军队中的锡克人比例很高。在印度军中,一半的陆军军官,40%的海军军官,1/3的空军军官,都是锡克人。而且,旁遮普地处印度河和恒河上游,处于中国、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中间,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印度的第一站就是旁遮普。
尼赫鲁不敢不重视这些人,他对锡克人采取了拉拢手段,承诺一定的自治地位。之后,旁遮普被一分为二,绝大部分锡克人选择留在印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1962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和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让印度高层意识到旁遮普的重要性,绝对不能让旁遮普独立。而越来越多的锡克人也因此认为尼赫鲁家族的政治承诺难以实现,更倾向于独立。
双方根本矛盾的积累,其实发生在60-70年代。
从60年代开始,印度正在进行旨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绿色革命,旁遮普邦自然条件好,成为了印度的一大粮仓。
不过,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旁遮普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当地的地主,把越来越多的粮食卖给国家。到什么程度呢?旁遮普邦的人口占印度的2%,面积占印度的1.7%,但是长期提供了印度国家收购粮食总量的55%左右
从宏观上讲,这是印度中央对地方的沉重剥削。从微观上讲,造成了当地底层民众严重的饥饿和贫困,年轻人种地越来越没出路。而且,旁遮普是个农业邦,没什么制造业,因此,当地年轻人的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这些年轻人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痛恨印度中央。到1977年大选时,在锡克教的传统政党阿卡利党的作用下,英迪拉·甘地的国大党失利下台。因此,英迪拉·甘地采取了呼应锡克人的部分主张,拉拢分化阿卡利党的策略。她扶持了一个激进主义者宾兰德瓦勒(Bhindranwale),给了一些政治自治的承诺,正是靠这个人,瓦解了阿卡利党内部。
虽然英迪拉·甘地分化了锡克教内部,但代价则是,旁遮普邦的锡克人仿佛拿到了政府背书,越来越肆无忌惮,与印度教徒矛盾越来越激烈,暗杀,破坏、爆炸,劫持飞机,无所不用其极,而运动的领导者就是宾兰德瓦勒
这时候,英迪拉·甘地主张与他和谈。可是一个要建国,一个只要求在邦的自治上让步,双方无法谈拢。谈判破裂后,双方更加仇视,武装冲突越来越严重。
从1982-1984年6月之间,锡克人与印度教徒的冲突造成几千人死伤。宾兰德瓦尔担心被逮捕,于是躲进了锡克人的圣地,阿姆利则金庙。接着,越来越多的锡克教激进主义者,开始围绕金庙展开武装活动,先后聚集了约3000人,包括很多锡克教现役/退役士兵,以及两名退役少将。
最终在1984年6月,英迪拉·甘地命令军队进攻金庙。结果印度军队发现,金庙的防御布置很有章法,根本冲不进去。于是下令,动用直升机、坦克、大炮这些重武器,结果愣是打了三天才打下来。因为时间拖的太长,金庙就被破坏的非常严重。

印度解体的历史。
蓝星行动后,被破坏严重的阿姆利则金庙

锡克教是在与周边各种教,各种势力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教义和经文,其实就是一部民族斗争史,讲的全是怎么与穆教、印度教的斗争,他们又是怎么活下来的。金庙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受外敌摧毁。每一次被损毁后,都能激发起锡克人强烈的复仇情绪。就这样,炮击金庙的新闻迅速在锡克人群体中传播起来,很多原本温和派的锡克人,也因此事件变得非常激进,起来反抗印度政府。
而印度军队中的锡克人更牛逼,很多驻扎在其他地方的锡克教士兵听说圣地被攻打,纷纷退出军队。在那时,发生了很多锡克人劫持军车,然后千里迢迢参与保卫金庙的事件。还有一些锡克军团更是直接发动叛变。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准备接受英国电视台一个纪录片记者的采访,在她走出门的一刹那,她的锡克保镖对她连开数枪,英迪拉·甘地扑倒在地。另外一个锡克保镖从草丛窜出,用一把冲锋枪对她扫射了30多发子弹,英迪拉·甘地当场毙命。

印度解体的历史。
英迪拉·甘地遇刺,满满的印度画风。有人拍了一部歌颂锡克刺客的旁遮普电影《Kuam De Heere》,不过在2014拍摄完毕后,被印度禁播。

锡克教是在与周边各种民族、宗教的斗争中形成的。他的文化是独特的,既不是穆教,也不是印度教。而且,锡克人从小就被灌输宗教斗争、民族斗争的教义,他们与穆教和印度教之间的历史仇恨很大。锡克人效忠的是自己的宗教,是自己的信仰,并不是印度这个国家。一旦国家和宗教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宗教。
我们再从英迪拉甘地的视角看一下这个问题。
英迪拉·甘地遇刺前,她身边的人一直都在要求,撤换她身边的锡克教保镖,以防不测。她也预感到自己可能被刺杀,在遇刺前一个星期,还专门回到自己的克什米尔老家看了一眼,并说,自己可能过不了67岁生日了(英迪拉生日是11月19日)。
不过,英迪拉·甘地只是接受穿防弹衣,始终拒绝撤换锡克保镖。因为,锡克保镖跟了英迪拉·甘地很长时间,忠心耿耿。如果英迪拉·甘地此刻撤换掉了她的锡克保镖,这就是表明了她自己对全部锡克人的不信任,势必引起更大的反响
而就在英国记者采访她当天,她的锡克保镖很清楚她的生活习惯,接受采访时是不穿防弹衣的。为什么说英迪拉·甘地是个女强人?不仅仅因为强硬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她眼中,自己的生命可以结束,但是家族的政治生命不能因此而结束。
英迪拉甘地的遭遇,其实是印度这个国家在处理锡克人问题上的一种无奈。
锡克人重要吗?重要。
旁遮普重要吗?重要。
因为太重要,所以不能放弃。越不想放弃,就越不能容忍锡克人的独立诉求。对锡克人独立诉求的打压越多,反而越激化矛盾。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这就给印度未来的发展埋下一个极大的隐患。

2、印度东北地区的独立运动。

印度解体的历史。
注意图中的那加兰、曼尼普尔、米佐拉姆、特里普拉、梅加拉亚、阿萨姆

如果说,旁遮普的锡克人多少还与印度有些文化渊源,那么印度东北各邦则是连一点渊源都没有。
东北各邦的祖先最早是从黄河上游迁移过去的,之后又有很多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缅甸北部民族迁入。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他们的祖先迁移到这里后,建立起了阿洪姆王国(Ahom kingdom)。这个王国从13世纪就有了,后来成为了缅甸的附属国。在1824年英缅战争后,这里割给了英国。英国人为了方便管理,就把这个地区并入到了印度。
但是当地的那加人(那加兰邦)、米佐人(米佐拉姆邦)、梅泰人(曼尼普尔邦)、博多人(阿萨姆邦)等,都不认为自己是印度人,不应当归属于印度,因此,他们强烈要求英国人把他们和印度分开。其中,最典型的还是那加人。
从1929年开始,那加人就一直请求英国当局在这里设立单独的一个直辖区,由伦敦直接管理。但是后来发生了二战,英国人为了笼络当地人,就向他们立了一个flag,你们先帮我打仗,战争结束就直辖。但是在战争过程中,那加一带是英日作战的前线,很快就刺激了当地人的独立意识。于是战争结束后,他们不仅要求自治,更是要求独立。
怎奈,印度的独立来得实在太快,英国人根本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于是在1946年,那加人找到了印度当局,无论如何都要独立。
但是尼赫鲁不能以那加人的视角看问题。尼赫鲁追求的是什么?他认为,印度历史上遭遇的殖民苦难是因为印度太弱小。弱小的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分崩离弃。如果印度在独立后继续变得四分五裂,当外来殖民者重启战端时,印度就会步莫卧儿帝国的后尘,当地所有当地的土邦、民族、宗教群体,都会受难。因此,尼赫鲁毕生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的印度联邦
尼赫鲁面对诸多分裂主义势力时,玩了一招拖字诀,说你们独立后无法在政治和经济上生存,不如先等等,过几年再解决。于是,等到那加人找到尼赫鲁时,尼赫鲁就套用这个道理说服了那加人,双方据此签了协议。
不过,双方对协议的理解有点南辕北辙。
那加人认为,独立就是建国,现在的自治,就是建国的第一步。但是印度认为,独立≈建邦自治,可以给你巨大的自治权利,但是建国不行。双方在政治目的上有根本性的冲突,所以矛盾很快就发生了。
1951年,那加人的独立运动委员会为了宣传建国,于是开始组织公投,结果,99%的那加人表示赞同独立。这直接引来印度中央政府的强烈打压,出动阿萨姆步枪队逮捕运动领导人。
等到了1956年,这个运动的领导人又开始宣布建国,并放弃了原有的“非暴力”原则,改为武装斗争。那加人闹独立就刺激了周边的米佐人、梅泰人、博多人等,他们模仿那加人,也要闹独立。这是东北各邦独立运动的起源。
既然是起源,还有之后怎么发展的问题。
印度独立后,本土的农民生活很困难,很多都跑到东北邦这个地多人少的地方求生活。因此带来了长时间的移民问题。不仅是印度本土的移民,到1971年印巴战争时,又有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东北各邦,更是激化了移民与本地人的矛盾。到目前为止,阿萨姆邦的Muslim人口,都占了1/3,是印度Muslim比例最高的几个邦之一。
移民问题会带来很严重的社会后果,文化差异、宗教差异、信仰差异、土地纠纷、经济难题等等等等。结果就是,当地人特别排外,每年都有上百起族群仇杀事件,每年都有上千人死于族群仇杀。因此,当地成了印度族群仇杀、暴力活动最严重的地方。大家可以联想一下现在的欧洲难民问题,美国的墨西哥移民问题就不难理解。

印度解体的历史。
印度东北邦骚乱次数,甚至都高过印度毛派武装的叛恐事件

除了移民问题外,更根本的还是经济发展问题。
在印度独立时,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虽然落后,但却是印度生活水平最高的几个地区之一。
印度在建国之后,因为当地山地多,交通困难,一直把东北各邦当做是东部的防御屏障。对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并不积极。长久以往,当地人产生了一种被遗忘的感觉。政府前来投资矿山,多是拉到了印度内地,收益并不归当地人,而且印度政府也不在经济发展上补偿,于是他们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印度政府的剥削。
如果说,族群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是分裂主义的种子,那么移民矛盾、经济发展矛盾就是培养种子茁壮成长的土壤。可以说,东北各邦虽然小,分裂势力弱,但是分离倾向却是最强的一个。

3、克什米尔独立运动。

我想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肯定有一个疑问,克什米尔怎么还要独立。其实,克什米尔独立问题,起于印巴的克什米尔争端,但是又不局限于印巴争端
众所周知,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矛盾的核心问题。他不仅仅涉及到领土争端、水源争端、争夺战略优势等,更重要的是,这个克什米尔涉及到双方建国合法性的问题
真纳认为,印穆冲突上千年了,双方文化差异大,积累的太多矛盾。如果Muslim留在印度,Muslim将始终是少数派,一定会是印度的二等公民。
因此,真纳的目的就是,要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一个囊括所有Muslim的国家。克什米尔几乎都是Muslim,你要不要?不要的话,那你的建国目标就是假的。
尼赫鲁的建国目标是什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印度。他本身就是反对印巴分治的,他要的是印度次大陆的所有土邦。而当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选择加入印度时,尼赫鲁没有拒绝的理由,不然尼赫鲁的政治口号就是假的。
说到底,印巴争夺克什米尔,其实涉及到双方建国合法性的问题,没人会选择退后一步。因此双方在这个地方进行了激烈争夺。
巴控克什米尔我们不管。我们这回只看印控克什米尔。

印度解体的历史。
上面红圈范围为克什米尔,下面为查莫。

浅绿色是巴控克什米尔,浅靛色是音控克什米尔。浅黄色是印度口中的中控克什米尔。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对于印度单方面的地图划界,中国一概不予承认。
印控克什米尔的其实是查莫与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这是两个地区。
在克什米尔,95%是Muslim,印度教徒只占5%。
而在查莫,Muslim只占1/3,印度教徒占2/3。
除了这两个地区外,东边还有个拉达克,佛教徒和Muslim各占一半。
总之,这个地方很像中国的西域自治区。
因为这里处于印巴对峙的前线,因为这里Muslim占了绝大多数,因为这里不怎么稳定,所以,印度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包括50万军队,50万警察,真可谓是百万大军。
在这里,大街小巷都是军人的身影,来往的车辆很多都是军车,一旦印巴矛盾激化,当地马上就是军管和宵禁。
这不仅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人对印度军队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好感。
当地人是怎么看印军的呢?
因为当地局势紧张,所以经济很不好。45%的克什米尔人认为,当地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经济不好。
经济不景气,自然而言,失业率就特别的高。接近90%的克什米尔人认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失业。
好,既然局势紧张,外商不来投资,那就印度中央来投资好了。于是印度中央每年都往克什米尔地区进行大量官方投资,这还不算军费。结果就是,当地的贪·腐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到80%的克什米尔人认为,贪·腐问题是当地最大的问题之一。
经济不好,政治压制,社会紧张,当地人能不离心离德吗?到现在,约有80%的克什米尔人赞同独立,但是倾向于并入巴基斯坦的人,只有不到2%。你能说,当地问题还是印穆冲突问题吗?他们是因为受不了长时间的社会紧张,所以才有越来越强的独立倾向
大家都知道2019年2月的印巴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巴基斯坦击落了一架印度战斗机。那个印度飞行员还被巴国请去喝茶了,在我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一阵嘲讽三哥的浪潮。然而,大家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来的吗?

印度解体的历史。

2019年2月14日,当地一个名叫阿迪尔·艾哈迈德·达尔的22岁年轻人,用自杀炸弹的方式袭击了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造成了印方至少40人死亡。印度为了还击,空袭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分子。结果才有了这次事件。
我不想详论此次战斗的细节,我想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22岁的年轻人成为了人肉炸弹?
据达尔的父亲回忆,因为当地局势很紧张,印度对当地的管控又特别严格,而且手段还特别粗暴。在2016年达尔还在上学的时候,他被警察从学校里面拘留,并被按在地上,印度警察强迫达尔用鼻子在吉普车上转圈。达尔对此感到非常羞辱,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这件事,并对他的朋友说,他想起来反抗。
之后不久,达尔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参与了反抗印度占领的游行,印军对他们进行了镇压,并且射伤了他的一条腿。
伤好之后的第二年,达尔和他的兄弟们就跑到巴基斯坦,参加了这些恐怖组织。2018年时,他还和父母联系过。之后他的父母再看到他的消息时,就是第二年的这次人肉炸弹袭击了。

印度解体的历史。
阿迪尔·艾哈迈德·达尔(Adil Ahmad Dar)

印度军方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说,印军每年在这个地方击毙的恐怖分子数量,只有不到30%是来自国外,超过70%都是克什米尔本地人。
这些组织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虔诚军”(Lashkar-e-Taiba)。这个组织虽然在巴控克什米尔,但是他的成员大都是印控克什米尔的Muslim。这个组织曾经策划了2001年对印度国会的恐怖袭击,策划了2008年的孟买袭击案,哪一次事件都让印度损失惨重。而达尔这个人的经历,简直是克什米尔问题的缩影,是印度自己在克什米尔的所作所为,在为巴国的武装组织提供兵员。
再往深处里面说,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死结。因为建国合法性导致印巴冲突,印巴冲突导致局势紧张,局势紧张导致当地人生活不便,当地人生活不便就会厌恶印度人的占领,这种厌恶感就会对印度这个国家产生强烈的不认同,然后,分裂思想就产生了
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就是印度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主动放弃克什米尔(就是Muslim占绝大多数的那一小块)。为什么?两个原因。根本原因,我会放到下面讲。直接原因就是,太花钱。印度每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财政投资,占了财政预算的1/10,这还不算军费。而且,这些是国家投资,国家投资不以经济收益为最终目的,印度很难把这些成本收回来。久而久之,克什米尔就成了印度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有历史感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财政的重要性,亡于财政的帝国比比皆是。往外了讲,路易王朝如此。往内了讲,明末清末也如此。
现在印度的国势还在往上走,他可以维持这么巨大的开支。但历史是反复无常的,当印度的国势往下走,没有这么多财政了呢?势必要减少军事存在,势必要减少财政投入,印度还能在克什米尔维持稳定吗?这对印度人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4、南印度的语言邦

大家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南印度和北印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在印度建立的大帝国,如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国、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都是以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为核心的北印度。而以德干高原为核心的南印度,绝大部分时间内并不臣服于他们。南印度也分很多的地理单元,每一个地理单元也都是长期独立存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语言不通。
为什么要提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印度目前的语言是1651种,其中22种为官方语言。可见语言之繁多。
如果把上述语言按照语系区别,大致可以分成四种。

印度解体的历史。
印度次大陆的语系分布。注:图中包含中国领土

印地-雅利安语系(Indo-Aryan),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北印度一带。使用人口约74%。
德拉维达语系(Dravidian),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为核心的南印度一带。使用人口约25%。
藏缅语系(Tibto-Burman),主要在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以及印度东北部。使用人口不到1%。
南亚语(Austro-Asiatic)系,主要在东印度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最少。
因为这种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导致印度在刚刚独立时,内部四分五裂。除了中央能够直辖的9个省/邦之外,另外还拥有558个土邦。每一个土邦,都是一个国家。他们的人口占了印度的1/4,面积占了印度的1/3。

印度解体的历史。
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夕的行政区划

为了尽可能把土邦归于印度,印度政府对这些土邦王公提了很多优惠条件,做了非常多的妥协。最终,很多土邦除了交出军事、外交、交通外,其他一概不管。
等到独立后的印度刚刚稳定,印度政府就开始对这些土邦进行一定的政治压制。海得拉巴、朱纳格、克什米尔三个土邦比较大,而且很特殊,保持不动。其余的555个土邦进行重新规划。278个土邦组成5个土邦联盟,216个土邦分配到临近的省,61个土邦由中央直辖。

印度解体的历史。
印度1951年行政区划。注:图中包含部分中国领土

这种打压,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语言上。为了降低因语言差异而导致的政治不认同,尼赫鲁在1920年代时,就参考了苏联的语言、民族政策,认为印度不应该分民族,而是分语族。因此其主张在语言文化差异巨大的地方,建立一些语言邦。这是印度中央尊重地方历史文化雏形。
但是1947年的印巴分治给尼赫鲁留下太坏的印象,其认为语言邦的建立会助长地区分离主义,弱化印度的统一,因此其又抵制建立语言邦的思想,转而主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
于是在1950 年制定印度宪法时就规定,英语是官方语言,印地语是母语。那么问题来了,使用印地语的地区仅局限于北印度,使用人口只占印度的30%,根本不具备代表性。在南印度等地区,使用当地语言已经几千年了,怎么可能变更为印地语?因此,从尼赫鲁的这种主张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大印度主义”的倾向,这迅速引起了其他土邦的反感。
在南印度的马德拉斯邦的泰卢固语区,当地的安达罗人就强烈主张在当地建立一个讲泰卢固语的安得拉邦。1952年,曾经参与过“食盐进军”的社会活动家帕提·斯利拉穆卢(Potti Sriramulu)就因争夺语言邦权利绝食而死,这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大量针对政府的暴力事件。最终在1953年8月,尼赫鲁不得不退步,通过了建立安得拉语言邦(AndhraPradesh)的决议。
好。一旦尼赫鲁开了这个口子,那就没完没了。其他语区的人,如泰米尔人、锡克人、那加人等等,也纷纷向尼赫鲁的国大党要求建立自己的语言邦。到后来,印度的行政区划修改过好几次,主要是增加语言邦。除了这些语言邦之外,印度还有大量的次一级的自治行政区。

印度解体的历史。
印度各邦的官方语言。官方语言不是印地语的,都可以看做是语言邦。

如果类比中国,印度的这些语言邦相当于我们的几个自治区,但是语言邦的行政权力比我们的自治区大得多的多。
最简单的例子,印共(马)长期在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这两个大邦执正。套用中国的经验,是因为地方与本土的差异巨大。放在中国,那就是一国两制。
但是与中国那种近代历史才积累起来的差异不一样,印度是几千年历史积累的差异。喀拉拉邦的官方语言是Malayalam语,西孟加拉邦的官方语言为Bengali语,再加上这两个地方是西方殖民者最先到达,资本主义最先发展的地区,本身有较强的工人阶级基础。因此,当地人要选择和国大党不一样的Party,就是要选一个能代表本土利益的Party
印共的分裂,也能体现这个特点。孟买是国大党大本营,丹吉主张和国大党合作,走团结路线。加尔各答是印共大本营之一,孙达拉亚主张继续走阶级斗争路线。于是前者继续沿用印共,后者改名为印共(马)。后来,印共(马)中一部分人认为,阶级斗争还是局限于体制内,还是不够revolution,于是另外组建了印共(马列)。受农民起义运动的影响,一些人更是秉持以土地革命为纲的思想,在2004年成立了印共(毛)。他们之所以一个比一个激进,就是因为印度各地差异巨大,各个地方、群体的利益诉求不一样。如印共走高层,印共(马)走基层,印共(毛)走农村武装割据。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自然有不同的Party。
当印度政府在面对这些思想和国大党完全不同的Party时,能怎么办?打压吗?不行。打压他们就是压制地方利益,越打压,离心倾向就越严重。只能够默认,妥协。所以在印度出现了印共主政地方的局面。Amazing
我在上面说到,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当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当社会经济恶化的时候,人们怨恨的目标不是这种大环境,而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矛盾。如1929年危机,导致纳粹上台,激化了德国传统的反犹主义,2008年危机,导致特朗普上台,激化了美国本土的反移民传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国有难,X必乱,也是这个道理。放到印度身上,宗教矛盾、文化冲突都会加剧,而矛盾的体现,将会是印度中央与地方之争。
现在印度的国势还处于上升期,旁遮普、克什米尔、东北部的分裂主义已经显现。当他的国势下降的时候,大问题就来了,每一个语言邦,又都会是潜在的分裂主义滋生地。
如果套用苏联解体的教训,给这些地方的分离主义势力排序,我认为,东北部地区和克什米尔,未来很有可能是印度第一个崩坏的地方。其次旁遮普,这个邦对印度教和穆教积怨很深。再其次将会是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这两个邦的本土文化观念很强,他们不会是第一个独立的地区,但会是决定未来印度走向的地区。再次是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这两个邦传统上是印共执政,还要加上意识形态冲突。最后是其他语言邦。
=================================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提到印度教的问题,虽然描述的不清楚,不过意思我能理解。就是,印度可以用印度教来团结印度内部
这就提出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什么人才能算是印度人
对于国大党来说,生活在印度的人都可以算是印度人。你只要留在印度,我就会包容你。
但是,印度国内差异巨大,印度教徒不会过多的包容Muslim。银幕矛盾稍微一激化,占据话语主导权的印度教徒,就会排斥Muslim,说他们不是印度人。这就要求国大党的领导人需要超高的政治素养,只要能力稍微不够,他就很难维持这个局面。自从英迪拉甘地这个女强人遇刺之后,国大党整体是走下坡路的,这与拉吉夫甘地,索尼娅甘地的执政能力有密切关系。
印人党的政治主张就是大印度主义的体现,信仰印度教的才是印度人。因为他们眼中的印度之所以是印度,是因为独特的印度文化,而印度文化的核心就是印度教。只有印度教,才是印度的最大公约数。首先说,这是一种方法,而且确实是行之有效。
印穆冲突上千年,只要出了问题,那肯定是Muslim干的,这对政客而言,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比如莫迪在去年年底搞的那个《公民身份法案》,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加入印度,唯独Muslim不行。结果印度教徒一阵狂欢,莫迪的支持率也随之飙升。
不过,这种思路也有非常非常大的问题。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纵使印度教是印度的最大公约数,那他也只是10亿人,还有3亿人其他宗教呢?最明显的就是Muslim。印度国内的Muslim人口有2亿,与巴基斯坦的总人口相当。他们在印度分布十分的广,你无法在政治上把他们变成一个沉默群体。
比如在阿萨姆邦,占比1/3。印人党在这里搞大印度教主义,无疑会加重当地的分离主义势力。
比如,为什么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是印共长期执政?因为这两个邦,1/4~1/3的都是Muslim。共产主义不跟你讲宗教,她跟你讲阶级。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有阶级存在,所以,共产主义也是一种普世价值,他能够跨越宗教隔阂。去年的印度大选中,莫迪的印人党在印度可以说取得了完胜。但是在这两个邦,他依然占不到优势。不仅仅是这两个邦,南印度的大部分邦,印人党都不占优势。
而莫迪搞那个《公民身份法》,其实是一种短期的政治行为,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拥护他的越拥护他,反对他的越反对他,但是从印度总体的国家利益来讲,国内矛盾变得越来越无法调和。
因为,这就给以后的执政者留下一个非常坏的榜样,只要出现问题,甩锅穆教徒就行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次大选的时候,反对印人党的人会增多。因为他激化了矛盾,让中间派无所适从。
这就像是当年的国大党,稍微表现出大印度主义,就让穆盟与之分道扬镳。如果印度未来长期是印人党执政,但是不会永远出现像莫迪这样,拥有很高的政治手腕的人物,那么甩锅Muslim就会是常态,第二个巴基斯坦很快就会出现
如果大家对印度史稍微熟悉一下,就会知道莫卧儿帝国两个著名的皇帝。一个是阿克巴,一个是奥朗则布。两个人在面临同样的政治难题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政治抉择。但是历史对他们的评价有点截然相反。阿克巴是大帝,是一代伟人,奥朗则布是昏君,是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的元凶。这个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
阿克巴在面临诸多分裂势力的时候,采取的手段是拉拢、联络,所以他在政治上很开明。犹如现在的国大党。
奥朗则布面临诸多分裂势力的时候,采取的手段是分化、打压,所以他在政治上很专至。犹如现在的印人党。
政治上开明,你会取得地区势力的人心,但也意味着国家的统一将会迟滞不前。
政治上专至,你虽然会推动国家的统一,但也意味着地区实力对中央离心离德。
这是个两难问题。无论印度采取何种道路,都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势的领导人。犹如当年的莫卧儿帝国那样,一旦他的领导人不再强势,印度的政治就会回归常态。

印度政治的常态是什么?四分五裂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印度解体的历史。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